当前位置: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学习服务

把民意往“实处”听

甘南县实施“为民工程”创新社会管理顺民意(三)

发布时间:2014-03-20 11:10:27


    甘南县的干部们都知道,目前,这个县有四个发展目标,其中有一个,在干部培训会上提了,在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上讲了,碰到县里开涉及民生的会议还是照谈不误,这句话就是:“让老百姓有理可讲,公平正义。”

    为了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甘南的干部想尽办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硬是把过去10年里全县积压的202起历史遗留难题啃骨头一样调解完187起,全县的压力小了许多。

    疏导民意,甘南有自己的法子。这个法子,往正式里说是“创新社会管理”:包括创新司法管理、思想管理和群众自我管理。用土话讲,在记者看来就是:“大调解、小评判和村里的大喇叭。”

    没见过这么大阵势的“调解”

    甘南县甘南镇东郊村村民多以种菜为生,村北侧有个保障全县冬季取暖的黑龙江北疆供热有限公司,堆煤如山。按理说,两者井水不犯河水,可去年秋菜收获季节的一场大风,恰巧把企业储煤作业时的煤灰、粉尘刮到了菜地中,给菜蒙上了一层灰,“灰洗不掉,有些菜卖不出去”,引起企业与群众纠纷,持久拉锯。

    当时正值秋菜上市季节,这事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引发集体上访。得知情况后,县为民办与县大调解领导小组马上指派一个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主持人,县法院、司法局、环保局、农业局、建设局、物业办、甘南镇、东郊村、音河律师事务所为成员单位的调解工作组,到现场核查、确认情况,“为了看看秋菜污染到啥程度,确定一个合理的赔偿标准,干部们帮着村民拔菜、洗菜,一块地一块地的看,连口饭都没吃,现在想想还很让人很感动。”东郊村菜农石占荣说。

    历经10个小时,调解组让双方当事人达成赔偿协议:供热公司赔偿村民20万元损失。虽然被“判”了赔款,但供热公司对这次处理结果心服口服,“政府部门的用心,让这个调解做到了公平客观。我和老百姓对处理结果是满意的,以后我们和东郊村还是好邻居。”公司副总经理杨光说。

    这就是大调解。对涉及到群众间的复杂纠纷,甘南县建立了由司法部门、政府部门、村级组织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调解新机制——县级有大调解室、诉转调大厅,乡镇和各单位有调解室、诉转调工作室,村和社区有基层调解工作室,“群众产生了矛盾纠纷,不用到法院起诉,就地进行调解处理,这样可以做到小纠纷不出村,一般纠纷不出乡镇,复杂疑难纠纷不出县。”

    甘南县政法委书记陈景春告诉记者:“有了大调解机制,让一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让一种调解手段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纠纷得以化解,让老百姓长期难以实现的诉求得以短期内实现。”

    “原汤化原食”解开“心疙瘩”

    “你栽树是为了图俩钱儿,可把人家的地歇(肥力下降)了,人家再种地,粮食打得少,挣得相应也少了,确实也得受损失,你说是不是?”1月15日,甘南县东阳镇团民村村民评审委员会调解员韩有,在村委会为闹矛盾的两位村民说和。

    东阳镇团民村村民孙庆龙和付玉贵两家承包地相邻,孙庆龙家的地栽树苗子出售,本应三年换一批,但由于市场行情不好,七年没有卖出去,树越长越大,歇了付玉贵的地,付玉贵要求孙庆龙把树拔了,孙庆龙不拔,付玉贵买了电锯要把孙庆龙的树伐掉,两家僵持不下,矛盾不断激化。谁来帮着解决这事儿,就要看看谁在村里最有发言权:村干部,能人大户,老党员,法律顾问……这些生活在左邻右舍的人无疑更能看清问题症结。这不,一场专门针对解决这事的说事拉理会议在村委会开上了。

    大家坐到一块儿理论,平时不便明说的话这回名正言顺地当着两家说了出来,让当事双方的火气小了不少。

    “用群众教育群众,用多数管理少数,用强者带动弱者,用先进带领后进”,相比于涉及部门多、耗费人力大的“大调解”而言,有些发生在村里的事儿另有解决之道。甘南县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作用,在部分村建立了由村干部、能人大户和法律顾问等人员组成的村民评审委员会,对村里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进行调解,把一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纠纷化解在基层、平息在萌芽,实现了“原汤化原食”。

    “在咱们看来,有些村民间的事儿是可以通过劝说、解释化解开的,没必要让矛盾激化,造成更大的难题。”团民村村民评审委员会主任刘玉环说,“现在我们村风气特别正。”

    喇叭里讲的是个“理”字

    “老百姓不怕领导,怕邻居,怕自己家因为做错事被讲究。”甘南镇欢喜村村委会主任高强说,“村里安了广播喇叭后,抓住这个心理,注重选村民正反两方面典型来播,当然更多的还是正面的:谁家教育子女教育的好,种地种的好,致富想法多,就广播给后进户听听,让他们找找差距。”

    “有些事,不公开来讲,老百姓很少听到,容易理解错。”为了让村民跟着县里的发展脚步一起走,甘南县给全县95个行政村、635个自然屯开通乡村广播,由县电视台统一编发节目,内容涉及国家、省、市、县的方针政策等,各村每日播放三次。

    全县结合季节特点及中心工作,充实节目内容,注重利用身边的正反典型事例教育群众,强化群众是非观念,使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闲暇之余就可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就可以了解与自己相关的政策信息,也可以深切感受身边的发展变化。

    喇叭声声,聚拢民心。再加上干部们深入村屯、走进农户,面对面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多给群众讲道理,让群众能时时听到正面的声音,使群众都认一个“理”,都讲一个“理”,在群众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正确价值观,“这样能与县里同心同向,共同谋发展,再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党员干部更能得到支持和拥护。”甘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钦山说。

    有位基层宣传干事告诉记者,县里不少大会的重要讲话,一些农民手里也有,他们是先听了广播,认为讲话内容与他们未来的生活有关,然后到网上下下来,看看,学学,论论,这在之前是没有的事儿。

    “说到底,‘为民工程’就是一项人心工程——人心齐了,心无旁骛了,事业必然就发展了。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11个超亿元项目在甘南落户开工了。”甘南县县长李韬放说。

    这个发展速度很让人惊讶,但是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干部作风的转变,凝聚了党心民心,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齐齐哈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暴竹祥这样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