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时节,韩家兄妹因土地引发争执。“哥,你凭什么毁掉我们种的豆子?”妹妹韩某兰的质问,揭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法律与亲情的交织难题。最终,承办法官田波化解矛盾,既守法律底线,又挽兄妹情。
土地争议:承包权与亲情碰撞
2024年春播季,韩某兰、韩某英姐妹在自家承包地播下大豆,兄长韩某忠却强行翻耕重种,双方甚至动手。
经查,二轮土地承包时韩家分两户:姐妹与父母同户承包18 亩,韩某忠单独分户。父母去世后,韩某忠以“赡养老人付出多”为由,强占父母名下0.6公顷地,还损毁姐妹作物。
田波察觉,此案不仅是“抢种”,更是对承包权的认知误区,藏着兄妹情感疙瘩。若仅依法判决,恐致兄妹关系破裂,如何兼顾权益与亲情成破局关键。
双轨调解:法理人情并重
秉持“农村纠纷调解,要讲法理更通人情”,田波制定“法律+亲情”双轨策略。为厘清权属,他邀村委会、老党员到争议地,用专业工具勘界,出示承包合同等凭证。“《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农户部分成员死亡,其他成员继续承包。”田波向韩某忠释法,“父母的地该由同户姐妹继续承包,非‘付出多’就能改。”法律解读让韩某忠态度松动。田波又走访老邻居,收集兄妹儿时田间互助的往事,还邀网格员、调解员参与调解。
调解现场,老邻居忆往昔,田波肯定韩某忠孝心:“赡养是义务,你的付出大家记着,但亲情不能用土地衡量,爹妈若知你们为此争执,定会难受。”
韩某忠眼眶湿润:“爹妈要是知道我们为这点地闹成这样…… 是我糊涂了。”姐妹也主动提出补偿韩某忠耕种投入。
案结事了:传递社会导向
最终,兄妹达成协议:韩某忠归还土地,姐妹补偿其投入,三人握手言和。
田波表示,此案传递“依法办事、亲情可贵”导向。农村土地纠纷处理中,需依《农村土地承包法》明权属,也得考虑农村熟人社会特点,用情疏导,化解矛盾。
近年来,嫩江法院处理此类纠纷时,更重调解,联合村委会、网格员等,将普法与情感沟通结合,既稳土地制度,又促乡村和谐,为乡村振兴筑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