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飒爽,法润校园。九月开学季黑河两级法院法治副校长深入校园开展送法系列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同学们带去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织密校园法治保护网。
此次送法进校园活动中,法治副校长们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通过法治讲座、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多元形式,围绕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网络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维护等热点话题展开普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们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截至九月底,两级法院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62次,普及学生达9850余人,同步覆盖学生家长1000余人,活动反响热烈,不仅获得师生一致好评,更赢得了社会各界对法治副校长法治教育的广泛认可,切实营造了“法治护校、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法治副校长们有话说:国庆假期将至,孩子们迎来放松休闲的时光,但安全与法治意识不能“放假”。结合假期常见场景,法治副校长们为同学们梳理了五个典型案例,助力大家度过一个平安、守法的国庆假期:
案例一:景区游玩别“任性”,公共秩序要遵守10岁的小宇随父母到景区游玩时,为了近距离看风景,翻越景区防护栏进入未开放区域,不仅差点滑倒受伤,还因破坏景区管理秩序向景区道歉并赔偿了防护栏维修的费用。
法律小提醒:假期外出游玩,需遵守景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管理规定,不攀爬、不破坏公共设施,不扰乱公共秩序。若因个人行为造成他人损失或公共设施损坏,监护人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案例二:网络冲浪有“边界”,陌生链接莫点击12岁的小琪在假期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免费领游戏皮肤”的链接,点击后按提示输入了家庭住址、家长手机号等信息,随后家中收到多笔陌生消费短信。家长察觉后立即报警,虽未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但个人信息已泄露。
法律小提醒: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不要轻信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二维码,不随意泄露个人及家庭信息(住址、电话、银行卡号等)。若遇到网络诈骗或信息泄露,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并报警。
案例三:独自在家要警惕,陌生人敲门别轻易开11岁的小轩假期独自在家时,有人敲门称“是你妈妈的朋友,来送东西”,并要求小轩开门核对信息。小轩想起法治课上学的知识,没有开门,而是打电话向妈妈确认,最终发现对方是陌生人员,及时避免了危险。
法律小提醒:独自在家时,要牢记“不给陌生人开门”,可通过猫眼核实访客身份,或电话联系父母进行确认。若遇到陌生人长时间逗留、纠缠,要立即拨打110报警,保护自身安全。
案例四:排队等候守秩序,推搡打闹要不得13岁的小航国庆期间和家人去游乐园玩,看到热门项目排队的人很多,便想插到前面同学的队伍里。被拒绝后,小航有些生气,在排队过程中故意推搡前面的同学,导致对方摔倒擦伤。最终,小航向受伤同学及家长诚恳道歉,小航的监护人支付了医疗费用。
法律小提醒:在景区、游乐园等场所排队,是遵守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插队、推搡打闹等行为不仅不文明,若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监护人需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遇到人多排队的情况,要耐心等候,学会尊重他人,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环境。
案例五:游览古迹守规矩,文物保护记心间14岁的小红国庆期间随家人参观长城时,觉得“留下纪念”很有意义,便用随身携带的笔在城墙砖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景区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制止,对小红及其家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法律小提醒:长城、故宫等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属于国家所有。刻画、涂污、损坏文物古迹的行为,不仅破坏历史风貌,更可能违反法律,需承担罚款、修复等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法律惩处。游览时要文明观赏,不触碰、不损坏文物,共同守护历史瑰宝。
希望同学们能将法治知识记在心间,既享受假期的快乐,也守护好自己的安全与权益,在成长中坚守住心中的正义,即做法治校园的参与者、守护者,更成长为懂法明理、向阳而生的新时代好少年。最后祝同学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国庆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