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全市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深入践行“如我在诉”“八思八问”要求,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刑事和解、释法答疑全过程,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做深做实定分止争。全市法院刑事法官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文化与法治融合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来自刑事一线办案法官讲述办案背后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
今日
请看2025年第七期
刑事和解疗愈伤痕
司法温度抚慰人心
逊克法院丨卜晓丹
我将继续秉持初心,践行“如我在诉”“八思八问”要求,深挖刑事和解机制在化解矛盾、弥合创伤、修复关系中的独特价值,让每一次法槌的落下,不仅彰显正义的威严,更传递司法的温暖。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抵达每一位当事人的心中。
一案双解,在法槌之下寻得人心归处
卷宗摊在面前,文字背后是一个骤然破碎的家庭——只因被告人赵某的一次失控驾驶,钮某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三月末那个晚上。作为承办法官,我深知此案的分量远非一纸判决所能承载。双方当事人在赔偿金额、责任细节上的尖锐对峙,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稍有不慎便会激化矛盾,让本就深陷悲痛的被害人家属再添新伤,也让背负罪责的赵某一家在沉重的法律后果与赔偿压力下步履维艰。
沉下心去听,在荆棘中寻找突破路径
刑事和解伊始,我选择从倾听开始。多次分别约谈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被害人家属的悲泣与绝望,被告人赵某的惶恐与家属的焦虑,声声入耳。每一次倾听,都是一次心与心的艰难靠近。我耐心解释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量刑的考量因素,特别是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法定范围与计算标准。法律条文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连接双方认知的桥梁。当被害人家属理解到赔偿的法定边界,当赵某一家明白积极赔偿是获取法律从宽评价的关键一步,那堵隔绝彼此的“心墙”似乎松动了一分。
以事实为基,在混沌中厘清经纬
刑事和解工作不能是无源之水。我们反复研读事故认定书、法医鉴定报告等关键证据,在确凿的事实基础上,客观还原事故真相,厘清责任边界。面对被害人家属的质疑或赵某家属的侥幸,用证据说话,引导双方回归理性——事故后果无法逆转,但责任的承担与损失的弥补,必须建立在清晰的事实之上。这份基于证据的“清晰”,是双方最终能坐下来理性协商的基础。
情法交融,在深渊中点燃微光
面对钮某家属锥心的丧亲之痛,释法说理之外,更需心灵的抚慰。每一次接触,我都带着感同身受的真诚,倾听他们的思念与无助,给予力所能及的人文关怀。对赵某及其家属,则着重强调其法律责任与无可推卸的道义担当。“积极赔偿、真诚悔罪”这八个字,我们反复沟通,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对逝者告慰、对生者救赎的唯一途径。当看到赵某家属从最初的抵触回避,到最终流露出悔意与赔偿意愿,我知道,那束名为“和解”的光,开始在黑暗中闪烁。
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平衡中促成新生
刑事和解的核心,是在法律的框架下,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我们细致核算被害方的实际损失,也深入了解赵某家庭的实际赔偿能力。反复的斡旋、数轮方案的调整,秉持的唯有“公平公正”四字。当看到双方在法庭主持下,终于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赵某家属当场一次性全额支付赔偿款,并深深鞠躬向被害人家属表达歉意时,那份沉重如山的压力,终于有了释放的出口。被害人家属含泪接受,一句“谢谢法院!”胜过千言万语。赵某亦当庭表示认罪认罚。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案结事了的轻松,更是双方社会关系得以艰难修复的暖意。
回望与前行,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此案达成和解,于我而言,是司法为民理念的一次深刻实践。它有效避免了漫长诉讼对双方的二次伤害,让被害人家属在最艰难的时刻获得了及时、直接的经济支撑与心灵慰藉。对被告人而言,积极赔偿换来的不仅是法律的从宽,更是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