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全市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深入践行“如我在诉”“八思八问”要求,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刑事和解、释法答疑全过程,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做深做实定分止争。全市法院刑事法官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文化与法治融合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来自刑事一线办案法官讲述办案背后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
今日,请看2025年第六期
三尺地埂化干戈
一纸和解续乡情
北安法院丨万玲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和为贵”“君子不争”等传统法律理念要继续攥在手里,更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埋在土里的希望。当邻里的村民因为土地产生矛盾,从红红脸到为一垄地吵架,当争执越过情理边界,农具从耕耘的帮手变成了伤人的利器,如何运用“六尺巷”的典故借古喻今,化解矛盾、定分止争,让“以和为贵”重新融合已经破碎的邻里关系。
一地之争酿险情 镰刀锋刃伤两家
春分刚过,田埂上的积雪还未化。看着和解协议书上落下的红指印。我想起了第一次见到小欣妈妈时,她攥着发白的拳头说“必须让他坐牢,你看看我女儿的伤,还有我丈夫的。”
赵某一家和高某一家都是小河村的村民,两家都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庄稼伺候的也好。但因两家地毗邻,近两年常因地垄问题发生摩擦。出事当天,高某和妻子、女儿小欣正在争议地收粮食,赵某闻讯与妻子赶到现场与高某一家发生争吵,在赵某和高某争抢镰刀的过程中将在身边的小欣腹部划伤。高某和赵某也不同程度受伤。后经鉴定,小欣腹部损伤构成重伤二级;高某头颈部损伤构成轻微伤;赵某左手中指损伤构成轻微伤。
一把镰刀割破了两个家庭,也让金秋十月蒙上了一层阴影。
刑事和解重塑沟通桥梁
接到案件后,我心知这类邻里纠纷引发的过失犯罪,判的再准,若解不开心里的疙瘩,终究会埋下隐患。虽然赵某自愿认罪认罚,但此案发生在田间地头,案发后双方又有各执一词的部分,还没有旁证,且被害的高某一家坚称是故意伤害,如何判决不合理就要上诉申诉。多年的审判经验告诉我,刑事和解,才是最优解。
第一次和解时,气氛比七月初的太阳还要灼人,小欣妈妈搀扶着小欣一步步挪着走向我,声音发颤“他家凭什么占我们地,还划我闺女,他就是故意的……”赵某妻子低着头说“是她先拿镰刀比划我的,那地也不是他家的……”第一次的调解持续了三小时,双方争执不绝,也都不退让。
回到办公室,望着小欣那厚厚一摞病历,想到这个本有大好年华的姑娘因此事生活品质大幅下降,未来都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想起和解时双方家属那因常年劳作而染上晒痕的脸,再想想高达百万的赔偿款,我想这个案件必须再继续和解,考虑到两家人居住地离法院较远,小欣的伤也不宜总奔波。我又多次背对背向双方进行电话调解,跟赵某的家属讲“法律有规定,积极赔偿取得谅解,是可以从轻处理的……”跟高某家属讲“刑事判决是看证据,但赔偿款能不能到位,更关系到小欣后续的治疗,真把人送进去了,谁来赔这笔钱……”,两方当事人的态度都有松动,但结果还是未达成一致。
六尺巷典故让乡情重续
在和解工作陷入僵局后,我想起“六尺巷”典故,如何化解邻里矛盾,要问老辈的交情,问问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日子,再问问心里那口气值不值得。我决定以乡情为突破口再次组织现场和解。
第二次现场和解,当他们提到争议地时,我给他们讲起了六尺巷的故事:张英宰相能让三尺墙,咱们乡邻之间,半亩大豆真要变成牢狱之灾,值当吗?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两家人要不要割裂这份延续多年的乡情。
我也再次仔细讲述了小欣的病情,讲到小欣也是赵某一家看着长大的好孩子,我们都是做父母的,即使不是加害者,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孩子因为没得到赔偿款而延误了治疗,讲到在提审赵某时他说的“我很后悔,我认罪认罚,钱我赔,我一定赔。”那天的和解从午后谈到日暮,当赵某妻子把凑上来的赔偿款交到小欣手上,当小欣说出那句“我谅解赵叔了”。我忽然明白,法治不仅是条文里的“过失致人重伤”和“附带民事诉讼”,更是把“和为贵、让为贤”这些词,种进老百姓心里的过程。就像那六尺巷的青石板,抹去的是计较,留下的是代代相传的安稳。
回到办公室,放下和解协议书,我在办案日记上写道:法官不仅要懂法,更要懂人。用法律的尺子量是非,用情理的温度暖人心,才能让六尺巷的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够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