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省法院“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践行“如我在诉”理念,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落到实处,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法官手记”专栏
用“小案件”讲好“大道理”
从“小切口”释放“大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
黑河法院法官
如何围绕“八思八问”
公正高效,审执案件
听他们
讲述办案背后的别样故事
今日,请看2025年第五期
一份让被告人“心服口服”的判决
嫩江法院丨朱红
小案如镜,照见法治初心。轻微刑事案件虽“小”,却关乎群众最切身的法治体验。唯有将法律的专业判断与朴素正义观相融合,在公正与效率、惩罚与教育、个案办理与社会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定分止争的深层目标。司法的温度,正体现在这些“小案”中——它不仅是定分止争的规则之治,更是一场关于信任与理解的对话。
“我也是受害者!”
——被告人老张的心结
今年夏天,我办理了一起看似简单却充满波折的故意伤害案——送外卖的老张与“不是顾客”的小李因送餐误会大打出手,双双受伤。双方虽在侦查阶段达成和解,但老张始终认为自己非常委屈,甚至在领取起诉书时愤愤不平地对我说:“我也是受害者!凭什么只起诉我,你们了解我的案子吗?”
案件起因很简单:老张的儿子开了一家快餐店,老张看儿子生意好,忙不过来,平时替儿子送送外卖。案发当天,老张要给一个叫“小李”的顾客送外卖,因老张以前给“小李”送过外卖,所以没有再仔细核对地址,而是按照自己记忆中的地址去送。当老张敲开门后问“你是‘小李’吧,你的外卖到了”,恰巧的是这个开门人的也叫小李,小李表示自己没有点外卖,此时老张才发现送错地址,随后离开。老张的这一举动让小李对其外卖员的身份产生怀疑,害怕是“踩点”的人,出于担心家中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于是小李跟随老张到楼下,质问老张是否是送外卖的,并不让老张离开,随后双方发生了口角和肢体冲突。案发后,老张和小李均被鉴定为轻伤二级。公安机关组织调解后,二人签署了和解协议,互相出具了谅解书。后检察机关将老张以故意伤害罪移送起诉。
“我要上诉!”
——信任危机下的司法挑战
然而案件移送到法院后,在老张领取起诉书那天,老张的情绪仍未平复。他指着自己受伤的右手说:“法官,我的骨头都断了,我也是受害者!凭什么只追究我的责任?我要上诉!”老张情绪激动,反复强调自己的委屈,甚至质疑法院是否真的了解案情。
面对他的不信任,让我想到了“八思八问”中关于解法结与解心结的关系,“裁判是否能解心结?”我意识到,若不能让他真正理解判决依据,即便案件审结,他的心结仍会存在,甚至可能引发后续上诉、申诉。
用证据说话
一场“看得见的公正”
庭审中,我决定用最直观的方式让老张“看见”事实。我们当庭逐帧播放监控录像,清晰还原了冲突全过程:在争吵中老张用电动车头盔击打了小李头部数下,后用力向前推小李,小李在后退时被电动车绊倒,与此同时老张失去重心,在倒向小李身上时右手撑地,二人起身后老张继续用右手殴打小李左侧头部数下,后被赶到现场的其他人员拉开。我指着画面解释:“通过监控录像来看,在打斗中你一直处于用右手攻击的状态,通过慢镜头可以看到你在倒地时还有个右手撑地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你打小李用力过猛和手撑地都可能造成你手部的骨折。虽然小李在开始抓住了你的手,但这时你们还没有发生真正的肢体暴力冲突。同时,公安机关经过认真调查,也明确说明了你的伤无法证明是小李造成的。”
从“不服”到“服判”
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随着证据一一呈现,老张的态度逐渐松动。他低头沉默片刻,终于叹了口气:“法官,我承认当时冲动了……但这次打仗就是因为是误会,我当时觉得自己被质问很生气、很委屈,如果我当时能够冷静对待,好好解释,这事就不能发生了。希望法庭看在我没有什么恶意,能对我从轻处罚”我告诉他:“你所说的事发起因,以及你们双方的和解协议、相互谅解的情况法庭已经过充分调查,这些我们都会充分考虑的。”最终,老张放下心里负担,当庭表示自愿认罪认罚,后经过合议庭合议,最终认定老张构成故意伤害罪,并适用缓刑。老张在收到判决书后表示服判。
这起案件的办理让我深刻体会到,要在审判过程中时刻运用“八思八问”的审判思维,即便在侦查阶段已达成和解的案件,审判阶段仍需注重释法说理。我办理的案件中许多当事人像老张一样,并非蛮不讲理,只是想诉说其在案件中遭受的委屈,想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面对像老张这样的当事人,我一方面“听”他述说,另一方面耐心地向其展示证据、厘清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
正如宣判时老张说:“法官把道理讲透了,我服判。”——定分止争的现实意义,不正是让每一位当事人都能心服口服地走出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