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五大连池法院法官的“龙法和”云法庭解纷系统后台突然“炸开了锅”,数十条立案咨询信息如潮水般涌入。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是30余位村民与村委会长达数年的债务纠葛。这场始于指尖的法律求助,最终在法院立案庭的“上门行动”中,找到了破局的钥匙。
线上叩门:三十余位村民的心结
“法官,村委会欠的材料款拖了五年了!”“当初垫付的修路费用一直没结清,小程序上真能立案吗?”……
“龙法和”云法庭解纷系统法官后台里,不断弹出相似的提问,他们的诉求高度一致——追讨村委会拖欠的各类款项,涉及土地承包、工程垫资、劳务报酬等多个领域。这些债务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由于年代久远、凭证不全,加上部分村干部更换,问题迟迟未解决,村民们无奈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线下接力:调解室搬入田间地头
立案庭法官梳理案情后认为,此类纠纷涉及人数多,矛盾累积深,如果这些纠纷都进入诉讼程序,不仅会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给法院带来较大的审判压力。经过讨论,法院决定启动“先行调解+上门服务”模式,将调解室“搬”到村里去。
调解团队提前与村民们沟通,收集整理相关证据材料,梳理矛盾焦点。同时,与村委会负责人多次电话沟通,了解资金困难的实际情况,为调解做足准备。
即时调解:情理法交融化心结
调解当天,法院立案庭的工作人员一大早就驱车前往村里。到达村委会后,现场早已聚集了许多村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诉说自己的委屈:“我们都是乡里乡亲的,可总这么拖着不是办法啊!”“村委会不能说话不算数!”而村干部也是满脸无奈:“我们也想还钱,但村集体经济还没缓过劲来……。工作人员与调解员顾不上休息,迅速布置起临时调解场地,安抚村民情绪,引导大家有序反映问题。
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耐心倾听每一位当事人的诉求,仔细查看相关证据材料,从情、理、法三个层面进行疏导。一方面向村委会释明拖欠债务的法律后果,强调诚信原则;另一方面也向村民解释村里的实际困难,引导大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调解,村委会对32笔债务当场确认金额并签订还款协议,法院同步进行司法确认,给双方吃下定心丸。
案结事了:司法暖阳照暖乡邻
“原本以为要打官司,又费钱又费时间,没想到法院能专门来村里帮我们和村委会‘对账’,其实我们怕的不是等,是怕没人管!”调解结束时,老党员李叔感慨。这次调解,最珍贵的不是结清多少欠款,而是拆除了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心墙”,当法官把盖着红章的协议递给村民时,有人拍了拍村主任的肩膀:“知道你们难,按协议来就行。”
从“龙法和”云法庭解纷系统的焦虑咨询,到田间地头的握手言和,这起群体性纠纷的成功化解,是五大连池法院主动延伸司法服务的生动实践。五大连池法院将持续探索多元解纷机制,继续发挥“龙法和”云法庭解纷系统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更多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