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2022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这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法律的顺利出台,为依法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制定出台《黑土地保护法》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黑土区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黑、吉、辽、蒙四省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4,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加上风蚀、水蚀等侵害影响,导致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酸化、沙化、盐渍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对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一定风险。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各种风险挑战,凸显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特别需要发挥黑土地在确保稳产保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强化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黑土地保护法》的主要特点和亮点
一是坚持长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保护黑土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黑土地保护法,落实党中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二是把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转化为法律规定。制定黑土地保护法,总结耕地保护实践经验,把利国惠民的黑土地特殊保护制度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三是加大投入保障,强化科技支撑。黑土地保护工作具有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建立和完善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能够加大对黑土地的资金和项目支持。
四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多元参与的黑土地保护格局。要压实政府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确保落实;建立黑土地保护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开展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做到广泛参与、多元共治。
三、黑土地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科学确定本法的适用范围。一是突出重点,明确本法保护的是黑土地所在四省区内的黑土耕地。二是做好法律之间的衔接,处理好本法与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水法等有关法律的关系。
第二,加强统筹协调。一是明确政府职责,规定国务院和四省区人民政府加强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领导作用。二是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有关部门组成的黑土地保护协调机制。三是要求将黑土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第三,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本法的重要立法目的。二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的要求。三是与永久基本农田制度相衔接,确保黑土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
第四,加强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一是鼓励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支持各类主体开展黑土地保护技术服务。二是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完善黑土地质量提升措施。三是加强黑土地治理修复,改善和修复农田生态环境。
第五,强化基层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保护义务。一是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黑土地,制止承包方损害黑土地等行为。二是明确生产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黑土地的义务,积极采取黑土地养护措施。三是明确农业生产经营者未尽到黑土地保护义务,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可以不予发放耕地保护相关补贴。
第六,建立健全黑土地投入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奖补机制,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积极支持黑土地保护需要。二是建立健全黑土地跨区域投入保护机制。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黑土地保护活动,并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七,强化考核监督,加大处罚力度。一是建立考核监督制度,明确国务院对四省区人民政府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就黑土地保护情况依法接受本级人大监督。二是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黑土地资源,禁止盗挖、滥挖和非法买卖黑土。三是对破坏黑土地资源的违法行为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