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官园地 -> 法官文苑

莉莉的模仿游戏

——电影《丹麦女孩》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6-01-13 15:47:39


    “我是谁?如果我不是那个你看到的我,我能做什么?你又会做什么?”——我想我们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的自我叩问,遇到另一个不同的自己。电影《丹麦女孩》就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主角Einar童年的一个同性之吻,在妻子不经意的“男扮女装”的模仿游戏中赋予了新的生命。当莉莉在Einar心中的地位难以控制的时候,那种惆怅、悲伤、无奈令人窒息。饰演Einar的奥斯卡新晋影帝艾迪.雷德梅恩又一次用他天赋的演技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历程。

    这样题材的电影自从李安的《断背山》,就开始不停的出现, 15年就有《爱很怪》、《模仿游戏》、《卡罗尔》和《丹麦女孩》。《模仿游戏》与《丹麦女孩》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真实的故事,都是才华卓越的人,都是那个制度与光明不允许的时代。《模仿游戏》的主人公是赫赫有名的计算机学家、二战时期的天才头脑、苹果公司的logo由来----图灵。Einar和图灵一个是变性者,一个是同性恋,有着类似的苦痛,但我更喜欢Einar,因为最后他勇敢的选择面对自己的内心,去纠正“上帝的错误”,去改变自己的性别,即使风险无比,即使最后在成为莉莉的时刻死去。图灵的悲惨在于同性恋的他,经历了多年化学阉割的惩罚后,选择了自杀。

    或许我们是幸运的,我们那个不一样的自己,不是性别的不同,不是性取向的不同。也许我们只是比看起来的我们更自私、更矫情、更虚伪,亦或者那个不一样的自己更单纯、更善良、更真实,只是我们有时候会去做一个大家希望的自己,生怕那个不一样的自己被发现、被嘲笑、被病态化。

    我猜测Einar在发现自己内心住着一个莉莉的时候,一样的惊慌失措,一样的极力掩饰。可是,自己与自己的博斗输赢该如何取舍?好在上帝给了Einar一个拥有博爱胸怀的妻子,她鼓励着Einar,陪伴他去寻找莉莉,陪伴他直到生命的最后。

    我无法判断,是Einar的勇敢完成了莉莉的梦想,还是妻子的宽爱,就如同是图灵的无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是当时的制度。但必须承认的是,爱可以创造奇迹,可以鼓舞人心,可以实现梦想。

    我们环顾四周,也许我们无意间会发现别人那个不一样的他,我们又该怀揣怎么的态度去对待?我们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宽容,还是“千篇一律”、“非此即彼”的鄙夷?如果我们的人生中遇到了像Einar一样有着莉莉梦想的人,我们是指指点点还是选择理解?我突然想起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谈及同性恋这个特殊群体时的一句话“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也许因为这样,张国荣在高歌“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之后,依旧离开了。

    我们都无法选择出生,也无法逃脱死亡,我们终有一天会与之相逢,然后在“人生”这样的定义下去经受苦难与苍老。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也会与另一个自己狭路。但不论结局,这都是上帝给予的“人生”。

    就像那个丹麦女孩——莉莉,美的如此与众不同,恰似彩虹,炫丽、短暂,可又总在风雨之后。


关闭窗口